电话:021-68160507
传真:021-68160512
基地: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国信南路9号
电话:0513-84185999
传真:0513-86911887
邮箱:qhhb@qianhan.com.cn
摘 要
●恶臭/异味气体种类繁多,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气、农业养殖废气、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有机物等,它们具有刺激性气味,能够刺激人们稳定,甚至在高度浓度下对人体产生有害物质。
●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面临的“达标扰民”问题,是公众投诉强烈、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
●恶臭/异味定义“难以量化”, 生活服务区缺乏排放标准限制。在处理群众投诉时,难以及时、有效采集到污染样品;对于恶臭产业集中的地区,有时难以有效溯源。
●基于恶臭/异味污染物、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共存特征,有序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协同治理技术。
一、前言
恶臭/异味污染具有多源、多组分和地域差异等特点,是受公众投诉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恶臭/异味污染的防控与治理,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3年)等文件均明确要求加大恶臭/异味治理力度。
恶臭/异味源主要可以分为生活源、农业源和工业源,涉及行业门类广泛。恶臭/异味污染物超过4000种,不同恶臭/异味污染源的气体组分存在差异。目前,已在垃圾、污水处理、餐饮、畜牧、工业制造等行业开展了恶臭/异味污染物成分、时空分布以及主要致臭/异味物质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了与恶臭/异味污染相关的检(监)测、控制和排放等标准,发展和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来治理恶臭/异味污染。
二、恶臭/异味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恶臭/异味污染治理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及其组合工艺:物理方法可以细分为恶臭/异味源覆盖、密闭和物理吸附;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吸收、光催化氧化和低温等离子体等;生物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过滤、生物滴滤和生物洗涤。随着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趋严,多级组合工艺的应用更加广泛。
(一) 在物理方法方面
在物理方法方面,恶臭/异味源覆盖适用于污水处理池和垃圾填埋区域等,恶臭/异味源密闭适用于垃圾处理设备等,通过物理隔离,减少恶臭/异味污染物逸散,实现局部重点收集,减小臭气收集风量。对于末端治理工艺,活性炭可以利用多孔结构吸附多种恶臭/异味污染物,在吸附初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但是,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逐渐趋于饱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也随之降低。由于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需要再生或者作为危险废物处置,该工艺一般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气体,且通常作为组合工艺的最后一级。
(二)在化学方法方面
在化学方法方面,化学吸收通常采用酸、碱和氧化剂作为吸收剂,如硫酸等酸性吸收剂适用于处理氨和三甲胺等碱性污染物,氢氧化钠等碱性吸收剂适用于处理硫化氢和挥发性脂肪酸等酸性污染物,次氯酸钠等氧化性吸收剂适用于处理甲硫醇等还原性污染物。化学吸收的处理效果与恶臭/异味污染物的酸碱性、还原性和溶解性、运行参数等因素有关,理想情况下对恶臭/异味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100%,但也存在去除率低于10%,甚至为负值的情况。化学吸收设备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适用风量和浓度范围较广。
光催化氧化和低温等离子体均属于高级氧化工艺,前者利用光能激发半导体催化剂产生羟基自由基,后者通过电场放电产生高能电子、自由基和臭氧等;这两种工艺对恶臭/异味污染物的去除率为20%~100%,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气体,但是需要注意次生污染问题。
(三)在生物方法方面
在生物方法方面,生物处理工艺利用自养或者异养微生物降解恶臭/异味污染物,处理效果受填料类型、温度、负荷、微生物组成等因素影响,对恶臭/异味污染物的去除率可接近100%,但也会出现处理后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升的情况。
受限于占地面积,生物过滤工艺适用于中低风量恶臭/异味气体处理。与生物过滤设备相比,生物滴滤设备的占地面积小,可有效处理高浓度气体。生物洗涤在恶臭/异味治理领域的应用较少。
三、恶臭/异味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恶臭/异味污染相关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异味污染物之间存在交集,但挥发性有机物不等同于恶臭/异味污染物,不同行业的主要致臭/异味物质存在差异且不一定是挥发性有机物。
恶臭/异味控制产品标准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存在缺少评价指标或者评价指标不合理的问题。以《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CJ/T 516—2017)为例,现行标准将硫化氢、氨、甲硫醇和甲硫醚的去除率作为除臭剂的性能指标,这与靶向除臭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次生污染控制和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存在不足
恶臭/异味污染在治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次生污染。由于污染物的性质差异,恶臭/异味控制技术对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可能不佳;目前尚缺乏恶臭/异味污染物与其他类型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研究。
污染源可能同时释放恶臭/异味污染物、微塑料、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挥发性有机物、致病菌等多种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例如,在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厂除臭系统收集的气体中,不仅检出了含硫化合物等恶臭/异味污染物,还检出了浓度高达536.1 mg/m3的甲烷和3.6 mg/m3的氧化亚氮,说明了减污降碳的必要性。
四、恶臭/异味污染治理策略
基于现存的恶臭/异味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出了恶臭/异味污染控制策略(见下图),以期为解决现有问题、科学提升恶臭/异味污染治理效果提供参考。
相比于温室气体、微塑料和生物气溶胶,恶臭/异味污染物具有易被感知的特点。因此,在发展恶臭/异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时,优先保证恶臭/异味治理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协同去除率。
在实现高效除臭的基础上,针对恶臭/异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协同治理问题,需要调研不同行业恶臭/异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共存的情况,针对共存物质的类型和性质,发展和选择治理技术。已有研究表明,化学吸收工艺可以协同去除恶臭/异味污染物和微塑料,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兼具减少恶臭/异味污染物和灭活气溶胶微生物的作用。
处理多种污染物共存的气体,宜采用组合工艺,但是,组合工艺并非处理级数越多越好,需要针对性地选择处理工艺,分级去除污染物,并且充分考虑处理成本和次生污染。
综上所述,恶臭污染的防治措施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源头减排、技术治理、法规与标准、清洁生产推广、农业管理加强、垃圾处理完善、排水系统维护和除臭技术应用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降低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乾瀚环保整理编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