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21-68160507 / 0513-84185999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上海市虹口区SOHO大厦3316室
电话:021-68160507
传真:021-68160512
基地: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国信南路9号
电话:0513-84185999
传真:0513-86911887
邮箱:qhhb@qianhan.com.cn
政策法规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文汇报      时间:2020-12-14

六、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更好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展现都市文化精彩,加快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十九)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更加深入人心,提振和彰显奋进新时代、创造新奇迹的昂扬精气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上海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加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坚持用文明的风尚塑造人,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形成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二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全面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发展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引导激励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集聚培育更多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叫好叫座的“上海原创”文化精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倾斜,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实现“东西延伸、南北推进”的重大文化设施布局,建成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文学馆、徐家汇体育公园、市民体育公园、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等重点文化体育项目,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实施“上海旅游”高峰建设工程,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增添体育功能,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健康驿站”,让市民拥有更多文化体育休闲的好去处。更好延续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和考古工作,完善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机制。

(二十一)健全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创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形成文创产业发展新格局。深入落实“文创50条”,实施“文化+”战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全面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贸易、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扩大文化领域开放与合作,增强文化要素资源集聚配置功能,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办好高水平国际性节展赛事,鼓励海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创企业共同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创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营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使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二十二)以更大决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乾瀚环保整理编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新闻